范仲淹文正公事蹟
仲淹公字希文,諡文正,原住江南蘇州吳縣,溯公遠祖博士范滂為清詔史,裔孫屨冰公為唐丞相,鷺台閣平章事,世克歸,子孫遂在吳,
淹公之曾祖夢齡公事吳越中吳節度判官,宋贈太師徐國公,顯祖贊時公事吳越,九歲舉神童,而至秘書鑑,宋贈太師唐國公,
淹公之父鏞公,從錢俶歸宋,任武寧節度長書記,贈太師周國公,仲淹公即鏞公第四子也,距生宋朝端拱二年乙丑歲公元九八九年八月初二丑時,二歲而孤隨母謝氏無依,再適緇州長山朱式,亦以朱為姓,名說,至十餘歲往長白山僧舍修學,起醴泉寺內有詞曰,讀書至勤斷齊畫粥,
後居南都郡,庠生五年,為文章論說必本於信義孝悌忠信,祥福八年乙卯科(西元一零一七年時值廿八歲舉進士,禮部選第一,初任廣德軍司理,
天聖四年三十九歲欽受奏事參政兼大學士侍講,後陞宰相,其居河內,四廿祖上柱唐懿宗戍通二年西元八六一年任幽州良卿主簿,誥書猶存,
至十一年遷處州麗水縣丞,一支渡江中原離亂不問中進士後奉旨歸家時,自作詩一首云:
「長白一寒儒,年登二紀餘,百花春滿路,三月雨隨車,
鼓吹迎前道,煙霞指舊盧,鄉人莫相羨,教子讀詩書」,
其後名益大位益顯,嘗語與諸子弟曰,吾吳中宗族其眾,與吾親?焉,吾安得不恤其飢寒哉。且自祖宗積德百餘年而始發於吾,而吾得至大官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亦何以入家廟乎。故恩與俸並至義田千頃於蘇州,號曰義田贍養宗族無簡親?,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戊有給瞻,
錢公輔為撰義田記,趙庸書石在本祠,公為人,則內剛外和,樂善好施,喪母時尚貧,而終身非貧,內其私妻子僅給衣食,其貧賤富貴,毀譽戚歡不一動其心。
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公為政所至民外立祠畫像,其行已臨事自山林處士里閭田野之人,莫不知公名而樂道其事,至參知政事御書諡文正。
公生平有澄清天下之志,故先儒未朝文人推公為第一,妣彭式,生四子,
長純佑,守廷武,歷守將作監主簿,自幼讀書為文章籍可稱,,馬鋪寨率兵馳據其地西戎兵眾大至,且戰且督不數日而平。
次曰純平自堯夫,皇佑元年己丑歲西元一零四九年進士授職翰林交殿大學士右丞相,哲宗贈諡忠宣御書世濟,高宗贈太師追封許國公。
三曰純禮,字?叟,仕至尚書右丞相,諡恭獻,資正殿大學士追封周國公。
四曰純粹,字德孺,仕至龍圖閣大學士戶部侍郎。
范仲淹公史記
范仲淹字希文謚(音試)文正,墉公之晚子,士會之六十二代孫也。
生於宋端拱二年乙丑歲(西元九八九年)八月初二日丑時,終於宋皇佑壬辰年(西元一零五二年)五月二十日,享壽六四歲。
范公世居江南蘇州吳縣,二歲而孤,隨母謝氏從於淄州長山,複以朱姓名說,初往長白山僧舍修學,缺衣少食,生活貧苦。後居南都郡,艱苦自學,
終於祥符八年乙卯科(西元一零一五年)舉進士禮部選為第一名,初任廣德軍司理參事,天簽四年(西元一零二五年)欽受奏事參政兼大學士侍講,官至輔宰,封汝南公。
所至有惠政,先儒論『本朝人物,公為第一,佐宋聖賢,事業白壁無瑕者。』仁宗晚年欲大用,而公即去世。謚文正,贈兵部尚書,追封楚國公。
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西元一七一六)降昭全國各省縣,將公配祀聖廟先儒在司馬光之上,朝廷率六部於同年正月十三日奉入聖廟崇祀。
妣李氏、彭氏。彭氏謚仁肅,封一品太夫人,生四子(另一從子)︰長純佑、次純仁、三純禮、四純粹、從子純誠。
范公於慶歷六年(西元一零四三年)五十八歲,九月間作《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流於世。
皇右二年(西元一零五零年)十二月轉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裡之萬安山下,(最後葬於蘇州天平山『萬笏朝天』)。
范文正公家訓族規與名著
(一)仲淹公手撰《續家譜序》吾祖唐相履冰之後,舊有家譜。(唐)咸通十一年庚寅,一枝渡江,為處州麗水縣丞諱隋、中原亂離不克歸,子孫為中吳人。
皇宋太平興國三年(西元九七八年)。曾孫堅、墉、塤、填、昌、言六人。從錢氏歸朝,士宦四方,終於他邦。子孫流離,遺失前譜。
至仲淹蒙竊國恩,皇佑中(一零四九年前後)來守錢壙,遂過姑蘇,與親族會,追思祖宗,既失前譜未獲,複懼後來昭穆不明,及於族中索所藏誥書家集巧之。
自麗水府君而下,四代祖考,及今子孫支派盡在,及創義田,計族人口數而月給之,又理祖第,使複其居,以永依庇,故作續家譜而次序之。
皇佑二年正月八日次政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仲淹述。
(二)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邊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
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與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穀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理,修身奉祖神。
兒孫堅心守,成家種善根。
(三)范仲淹告誡兒孫十要則(十要十不要)
一、要為人正直,敦濃純朴;不要驕橫詐偽,胡作非為。
二、要意氣風發,志節高昂;不要妄自菲薄,萎痱不振。
三、要力求上進,勇攀高峰;不要自落孫山,甘居人後。
四、要竭誠待人,謙遜直爽;不要你虞我詐,兩面三刀。
五、要尊親敬老,和睦鄉鄰;不要仗勢凌人,欺軟怕硬。
六、要堅持正道,矢志力行;不要誤闖岐途,妄求夜草。
七、要文明禮貌,舉止端莊;不要爛語粗言,毀辱打罵。
八、要喜公好義,樂於助人;不要肥已損人,非禮而取。
九、要嚴於律已,守法奉公;不要作奸犯科,自投法網。
十、要許身衛國,志在四方;不要夜郎自大,稱霸廚間。
(四)《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製,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三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呼?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躍,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傾;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呼。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6年9月15日
題陶山范蠡祠: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自為范蠡後裔。《題翠峰院》詩,題目下用小字標注“范蠡舊宅”四字,說明此翠峰院是范蠡居住過的舊宅。
“翠峰高與白雲閑,吾祖曾居水石間。千載家風應未墜,子孫還解愛青山。”
從詩中“吾祖”、“千載家風”不難看出,范仲淹是以一千多年前的越國政治家范蠡的子孫自居。
范仲淹及其生平
范仲淹(西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彬州(陝西彬縣),後遷居平江(江蘇吳縣)。
為官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西元1052年(宋皇佑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
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其“樂憂觀”激勵後人,為千百年來人們效仿的楷模,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之一。
□范仲淹死後葬河南
范仲淹墓位於河南省伊芳川縣,被稱為范氏墓園。范仲淹的母親,范仲淹的4個兒子、一個養子和幾個孫子也都長眠此地。
木有根兮 水有源流 天地造化 人有淵源
受姓始祖 世脈分支 高平堂上 萬世歸宗
忠孝仁義 祖有明訓 慈悲憐恤 祖有所循
宏揚祖德 後裔奉行 敦親睦族 本系同宗
績善之家 必有余慶 善根多種 惡行莫為
光宗耀祖 世代興隆 積德行善 萬古流芳
〈節錄自「范氏大族譜」〉
范氏遷布遍南疆仲淹公之後,某代千和公由廣東英德轉遷廣西平南開基,後又分遷該縣內之思旺、環城、鎮隆、桂平、江口等處。
於明代弘冶年間(西元一五零零年左右),由仲淹公十七代孫崇隆公之男元福、元寧、元慶諸祖從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分別遷入廣西陸川(元福公),博白(元寧公)、合浦(元慶公)等縣開基。
另有元康公遷往海南文昌縣,現有人口一萬五千人。南容公自明代萬歷五年由陽山遷居廣東東安縣(今羅定縣),
傳至第六代孫炳乾公,再由東安遷至玉林沙田創業。現有人口二千五百多人。
仲淹公之廿一世孫粵湖公之後台茂公於清康熙二年由廣東順德縣龍山村遷流廣西合浦山口開基。粵湖公原籍廣東南雄縣,後遷清遠竹元村。
廣東信宜縣的文秋公,其三男時風公於明末以武貢職稱特授合浦縣鎮守,受封為武威將軍,其後代定居於合浦縣環城鎮之平田村,范屋、中站村等處。
公葬於城東約四公里處之三台嶺,局勢極佳,世稱之為『將軍墳』,墓碑刻有『威武將軍范東甫公之墓』等字樣。.
廣西欽州小董鎮洪炎公支系,於清代康熙年間從廣東鶴山縣遷此處開基。欽州市那彭鎮范屋坪村一支系廣東嘉應州遷來。欽州市沙尾街一支系,以合浦縣永安圩遷此。
此外,尚有昭平、賀縣、來賓、鹿寨、柳州、貴港以及平祥、寧明、邕寧、灌陽、上林等市縣,均有不少范家兄弟散居於此開基拓業。
四祖入瓊蕃衍寶島早在元末期間(西元一三六八年前後),仲淹公之四子純粹公後代有宣、成二祖隨著子侄大亨公任官文昌縣主簿來瓊。祖籍在福建莆田縣,宣、
成二祖分別入籍於文昌、瓊山兩縣。自後子孫蕃衍遍及全島,人口較密者為文昌、萬寧、昌江、瓊山、瓊海、凌水、澄邁、東方等縣。
另有遷回廣東徐聞、海康等地。另有一支由廣東海豐遷瓊於詹縣之石屋,已有祠堂,亦有舊譜。另有一支遷於崖縣。
離陸渡海遍及全台明清二代,范氏渡海來台的,多為仲淹公之後代,以粵籍居多,現分述如下︰
雍正年間,范善成公入墾今新竹市(公是福建泉州惠安縣人)。福建汀州永定縣的范萬唐公入墾今屏東港。雍正年間,廣東惠州陸豐范八茂入墾新竹市。
乾隆初期,范朝亮攜子入墾今新竹縣。范昌貴、昌陸兄弟入墾今新竹竹北,關西,成為當地大族。
乾隆中期,范咸萬、范世宗、范俊賢、范先炳公等先後入墾今桃園,新竹一帶。范先錦入墾今新竹橫山。范阿月入墾今高雄美濃。
來自廣東省潮州饒平縣的范勤烈,於乾隆年間,入墾今苗粟縣。范光儒於康熙說十年間,入墾今屏東縣。范太萬於乾隆十年,率族渡台,入今台北中和。
范文華於明代永歷十六年(一六六年)渡海入台,入墾今台南撲水。台灣省范氏今人口計五萬七千多人。
我國歷望搜尋史書的史官,在記述一位人物的事跡後,每每會跟司馬遷的「太史公曰」一樣,對所述人物來一段生平功過得失的簡單評論。 對於范仲淹,當時史官的結論為:
「史臣論曰,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
諸葛孔明草應始見昭烈數語,平生事業,備見於是,豪傑自知之審,類如是乎。
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後樂之志,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哉。」
除了輝煌的功業,對於范氏家族,范仲淹的貢獻也不小,從他至唐代范履冰的世糸,便是他躬親者訂出來的。
宋仁宗皇佑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五○年,他曾經親撰一篇家譜序,這為序文.迄今仍被他繁衍在台灣島上的子孫們視為傳家瑰寶,全文如下:
「吾祖唐相履冰之後。舊有家譜,鹹通十一年庚寅,一枝渡江,為處州麗水縣丞諱隋,中原亂離不克歸,子孫為中吳人。
皇宋太平興國三年,曾孫*洞、墉塤、植、昌、言六人,從錢氏歸朝,仕宦四方,終於他邦,子孫流離,遺失前譜。
至仲淹蒙竊國恩,皇佑中來守錢塘,遂過姑蘇,與親族會,追思祖家,既失前譜未獲,復懼後來昭穆不明,乃於族中索所藏,誥書家集考之,
自麗水府君而下,四代祖考,及今子孫支派盡在,乃創義田,計族人口數而月給之。又理祖第,使復其居,以永依庇,故作績家譜而次序之。」
珍惜家族源流的人對於後代子孫的教育,必定也格外重視。范仲淹於功業有成之後,不但廣設義田、修建祖第,對族人照顧得無微不至,而且,還訂出種種教宥後代子孫的家訓!
范文正公家訓百字銘(太宗天程八年春作)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邊境。
勤讀聖賢書,遵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
敬老與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穀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情生靈。
處事行八德,修身奉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善根。
范文正公訓子弟語
天理莫違 為人不易 居家莫逸 民生在勤 祖德莫燼 創業艱難
家庭莫偏 易起釁端 聞雷莫怕 不做惡事 奴婢莫凌 一樣是人
兄弟莫欺 同氣連枝 錢財莫輕 勤苦得來 婦言莫聽 明理者少
時風莫驅 易入下流 交友莫濫 須要識人 飲酒莫狂 傷身之物
耕讀莫懶 起家之本 奢華莫學 自取貧窮 妄想莫起 想亦無益
美色莫迷 報應甚速 待人莫刻 一個恕字 做事莫霸 眾怒難犯
女色莫溺 汝心安乎 淫書莫看 譬如吃砒 立身莫歪 子孫看樣
果報莫疑 眼前悟出 陰騭莫損 及早回頭 淫念莫萌 怕有報應
暗室莫愧 君子慎獨 鄰里莫絕 互相照應 本業莫拋 所靠何事
匪人莫近 容易傷生 正人莫遠 急難可靠 非分莫做 受辱惹禍
官司莫打 贏也是空 盤算莫兇 食報子孫 義氣莫使 後悔可及
貧窮莫怨 小富由勤 童年莫蕩 蒙以養正 淫書莫藏 害爾子孫
言語莫尖 可以折福 訟事莫管 害人不淺 殺生莫多 也是一命
富貴莫羨 積德悠久 貧苦莫輕 你想當初 字紙莫棄 世間之寶
五股莫賤 養命之原
范氏族譜序附刊太埔縣三河滸梓村譜序
嘗觀山有來龍,水有發源,木有根本,人有始祖。故登名山大川,觀其祖脈聳拔,草木繁盛,水源泓清,流派必遠,河岳之鐘靈如此,若人之祖宗,貴顯積德宏大,其子孫蕃衍億兆,莫罄類應然也在昔帝王分封列國,因地取姓,分封之姓,要為一姓之宗天下百家,其由來必有所自粵稽。
范氏族譜淵源遙遠,實帝堯後劉累之裔也。晉范宣子有言曰昔?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陶唐堯所治地終虞之世以為號,故曰自虞以下。在夏為御龍氏。謂劉累也,昭公廿九年秋龍見於絳郊左傅雲有堯唐氏已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以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氏之後。
在商為豕韋氏,豕韋國名商初豕韋彭姓後劉累代之。在周為杜唐氏,唐杜二國名晉主夏盟,為范氏溯殷末。豕韋國於唐周成王滅唐遷於杜周,殺杜伯,其子杜隰奔晉生子與為晉士,師以官姓士氏四世及士會世為晉卿。食采於范以邑為氏嗣而天下潢派別布,列天下諸蕃所居,歷世理學顯宦,不能悉述週末戰國時游說之士。則有蠡公、睢公、增公、固公諸公績垂青史。永為天下古今所知。
名迨秦漢梁唐隋魏吳以後,名賢輩出至宋則挺生,文正公其為人寬宏大度,世稱其為秀才時郎以天下為已任。生平忠孝節義俱有實錄,
常自言︰吾族甚眾於我雖有親疏,然自吾祖視之,均是子孫。且若祖宗積德百年,始光宗耀祖。若獨享富貴不恤宗族,他日何以見先人於地下。今日何顏入家廟乎?
故其恩例捧賜必均及宗族,又買良田為義莊,族有貧乏者,每人日給米一升,歲分絹一疋,至嫁娶喪葬,皆有周給,常延名師同異姓子弟俱來就學,或風雨泥濘出美煮飯款之。
其長子純仁公,克繼父志,以俸祿盡廣義莊,曾承父命,往江東收租麥伍百石,道遇父舊友,石曼卿言其三喪未葬,悉於舟麥付之,歸家自其事於文正公,
言未畢公曰︰何不以麥助之,對曰︰既與之矣,公喜而言曰︰可見吾父子同心矣。
文正公嘗領延安閱兵選將朝夕訓練戒毋經動夏人聞之相戒曰︰毋以延安為意,今小范老子胸中具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名雍先延安元帥可欺也。
自此同朝稱雍為大范老子,文正公為小范老子。迄今宋代至元明清朝,名豪甲第皆文正公之裔苗天潢一派也。
公生四子,各官居翰林追維公長子純佑公,傅至四世裔亙三郎移居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及六世裔滋文公章公遂來潮州府,海陽縣戀洲都青溪桃村而家焉。
時未開大埔縣今為肇基始祖也。於是祖祖相傳叮嚀後代世世子孫務以仁義禮智為根,以忠孝廉節為本。
諺雲︰『世上萬般皆下品,人間惟有讀書高』。
凡族中出有賢肖子孫立志望進者,或家貧不能自給,族人殷實不論親疏,務須資助,以成其美。使得以揚名顯親,內可以光宗祖壯家聲,外可以維綱常扶名教,
居家以孝友為本,處世以勤讓為先,言語必慎,作事須誠,節製身心,隱惡揚善。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原世世子孫,宜忠、孝、仁、義、肅家規,傅祖訓,遵行勿替焉。
高平堂仲淹公荐引文正公二歲而孤,隨母謝氏適長白山朱文翰家。十余歲見兄浪費,公勸之曰︰『如此浪費將來若何』兄曰︰『我自用朱家之錢與爾何干』?公銜而不言,遂訪之鄰,
匕告之曰︰爾乃范姓隨母帶來。後訪知家世竟往長白山寺,靜掃一室斷齊畫粥,衣不解帶,五年不臥,文思大進,淹通經史。中祥符八年進士。
及為廣德司理上改名表略雲名非伯越,乘舟偶效於陶朱,意後投秦入境,遂稱於張錄,表上乃複范姓。三十九歲出將入相。張載請授兵法。
公曰︰有儒書可讀,乃授於中庸,又授孫明,複以春秋。附考文正公在淮陽,有孫秀才索游上謁,公助錢一千文,明年複謁又助一千文,因問何汲汲如此?
孫曰老母無以供養,若曰得百錢則甘旨足矣。公曰子具孝思吾補子為學識,月得三千文以供養子能安於學乎。孫大喜,後十年有孫明複先生以春秋授徒,道高德遇朝廷召至。
則前索游者也公嘆曰︰貧之累人如是,雖才如明複猶將泊沒,況其下乎據此則實錄有可証也。後公曾卜室於南園,地師雲︰『居此世世可出公卿』。
公曰︰『吾家有其貴,孰若人人皆得其貴乎』﹗遂將已室為學校。郡人咸來講學斯室,後張汝礪狀元及第,奏表天下州縣立學。文正遍天下詔立學校。
故學校之興皆由文正公始也。公年六十四而夢表至。皇上悼之曰︰范仲淹方始大用一至如此。惜哉﹗贈謚『文正』賜碑曰︰
《褒賢之碑 》 賜廟額曰 《忠烈廟》贈謚文正公三代曾祖諱夢齡 贈《徐國公》 祖諱贊時 贈《唐國公》
父諱 墉 贈《周國公》康熙皇上御筆親題賜匾曰︰《濟時良相》乾隆皇上游幸蘇州御筆親題顏其祠額曰︰《高義園》贈五律詩一首贈文正之高祖墓詩也,
詩曰︰七百余年地,天屏向范家;林泉能彼愛,景概致予嘉。
樹是交讓樹,花為能忍花;舜之徒是矣,循路喜無差。
高祖葬江南蘇州吳縣天屏山,名萬勿朝天。系壬龍入首,乾山巽向左水倒右出丙位而去,其山上砂 回轉作城郭。碑文麗水范公墓。名倒地劍形。
文正公讀書長白山寺,偶掘地見金一窖,急埋之告主 僧曰︰吾他日修此寺,及公為西師僧使徒謁之。公但贈書一封,茶一簍。僧歸拆書則雲︰殿後有金 一窖,
如言發之得銀四萬二千余兩。用修此寺。余銀複造范公橋。後公入相所得俸銀適四萬二千余兩。
文正公原住江南蘇州府吳縣。生於宋端拱二年,巳丑歲八月癸酉建初二丁丑日。丑時。祥符八 年中進士,天聖四年由宣牧欽授大學士。
夢於景佑四年五月二十日子時。於本年甲子十二月初二日 申時卜葬於天屏山。
紀山姻先生傳予館家塾之,學海齊垂二十年,范紀山姻先生,以其長令嗣家修,二令嗣家仁、前後受業計有六載,又兩家重複聯姻。凡幾輩既有世誼,複為姻戚。
故往來甚密,而知其家世亦甚悉。歲辛酉二令嗣家仁補弟子員予喜甚往賀席。次家仁揖予而言曰︰今歲敝族議修族譜是舉也。家君實承,先大父嚴命手輯墨譜延訪支脈多,歷年所常恐不能繼先人志,有負嚴命茲幸得成其事,家君厥有微勞愿乞。夫子一言以傳之可乎?予不覺瞿然起曰︰是乃仁人孝子之用心事、又予所稔聞此而不傳。烏乎﹗用吾傳況尊甫生平品行卓卓。微子言︰吾方謀所以傳之,為鄉裡式既有是請,予正樂得為之,傳以遂夙愿也。姻先生名倫華號紀山,為姻翁國學生,明耀公之主器性醇謹正直,以孝友聞壯年折節讀書銳意上進,猥以耀公春秋高,每念即能成名家。務必嚴堂上慮,以致入而趨庭奉命,常喜懼之交加。出而召笈從師、恐門閭之失,望白發纓其心。青?擾其念,可謂極於維谷之勢矣。無何耀公果棄養衰毀幾至滅性,族威慰諭杖而後起,隨即屏當喪葬,必誠必慎而尊慈,大姻母李肖大孺入朝夕悲慟百端莫解姻先生五內崩裂不知所為,惟以更傷親心,為莫大之憂。忍哀承順委曲備至,起敬起孝較之耀公在日尤加謹焉。後姻母年髦耄康健,中疾不見篤而逝藉。非先生孝思不匱能至此乎﹗然,自丁父艱後知不能竟其志,始援列入國學生,仍嚴督諸弟出就外傳修脯,資費一一周祥。始欲於已所不能竟者,轉而屬望諸弟其家政則以一人當其任,綜理三十余年凡夫課子弟營嫁娶、置產業、建屋宇造書軒、勞心焦思。日夕不遑雖前入創有規模,而式廓丕基光大家聲,以垂後昆者。要莫非姻先生獨力掌持,從盤根錯節中來也,居常儉約自奉,愿急公慕義好善,樂施尤喜,排難解紛,遇邑中修文廟,損賓興建號舍,諸太事必慷慨樂輸。而鄉裡以建造廟宇、寺觀、橋粱、道路來勸資助者,亦喜捐無靳色至人,有爭兢素知姻先生正直忠濃多赴訴之。姻先生亦傾心勸解開誠布公,務使冰消霧擇而後已,迄今鄉裡中談軼事,必曰其事非甚小。賴先生排解安釋,宜德之溯水有公事,先生必與焉邑中諸建造先生之名在焉,噫人生斯世,大本克敦家業昌大而持身涉世,又能各得其所,為人稱頌,不置入而如是可多得哉,德配朱孺人,婉娩聽從四德,俱優長家修候選巡政廳,次家仁邑庠生其所出也,繼配葉孺人,賢能有聲,生家偉尚業,儒孫男道一、道立、道傅、道貫、道隆、道 、俱炳蔚不凡。以姻先生醇謹正直忠濃和平,異日孫會繼起必有能彰為善必昌之。說者現年七四康健如常,重修家乘必為校正予特為之觀縷懿行附刊家乘以備輶。豹山姑丈大人贊 維 我姑丈大璞 章,生而孝友,質本醇良,髫年積學,業富縹緗,數 奇不遇,善力而藏,束名仕版匱蘊珠光。時還誦讀意,涉豢莊,園亭譴興,山水徜徉。克勤克儉,肯構肯堂。承先啟後,綱舉目張。夙興夜寐,鉅細精詳。澤躬爾雅,立品端方。常出排解,久重鄉邦。施與弗吝,車笠毋忘。虛懷若谷,動罔不藏。飴繞膝 前,亦壽而康。永膺多福,俾爾識昌。茲修家乘,撿校勤襄。音?內戚,用識數行。詞質而俚,匪曰稱揚。壽之譜牒,奕祀流芳。例授修職郎選四川縣左堂愚內侄曾德音頓首拜撰家仁字壽臣姻先生贊姻兄幼擅職聰俊,長亦英奇,尚義崇禮,品卓行彝,秩匕德音,抑匕威儀,沖霄有志,困涸不遺,孝友成性,忠信為基,不隨不激,有守有為。詩書是訓,道德事師。既博能約,好問無疑。晚游黌序,學優名馳,鄉裡欽仰,老幼揚眉,長敷化雨,桃李豐姿,才發英華,志立高枝。貴譜重修,獨勉維持,矢志矢慎,秉筆咸宜。家風丕振,蘭桂含?,壽幅譜牒,片紙名乘,咸豐辛酉年歲考姻兄年四十二歲豢殷學院取入縣學第三名姻家眷友弟國學生陳先韶頓首拜撰?同治元年歲次壬戍孟秋月 谷旦范氏族譜纂修序 從來治國者必有政,齊家者自有譜。此固政清以昭忠孝廉節之義,譜明以篤仁人孝子之思。木本水源固各序其世,糸以糾同支同居之合作也。余髦年好學篤志,螢?負笈從師之望,雖千裡而遙,尚不憚其勞瘁,相望名登虎榜,士氣為之一伸也。無何未就上進,竟為設教絳帳從游,桃李者不乏人矣。余庚戍歲館設於村。蒙諭溯水公祖,家泰家乘議得我范氏世糸憶昔。同治壬戍重修族譜,年湮代遠至今四十九年矣。恐其丁口愈繁,世系愈遠,固不得已尋流溯源,意欲共勸三修族譜美舉,斯時爰集各處各房遠近睦族喜慶言歡。自可為訂定條款,布立章程,於是舉族祖家泰為纂修,家乘為副理,與侄道一為編修,侄孫明文為纂修,明彰為編修,侄曾孫占榮為總理。凡屬諸人兢匕業匕,以竟成其事,而各鄉各房,公祖伯叔兄弟亦樂捐囊金,眾口一詞竟成三修族譜。余等不憚其勞瘁,實我祖積後流光,可見傅家之有道也今合。
范氏三修族譜序從來木有根,則支葉暢茂,水有源則流而不舍。木本水源之思,自古皆然焉。吾思 范氏源流歷年已久,丁繁星散,世系莫彰,溯其源則罔而弗稽,衍其派則疏而愈遠。形隔情違,不有相遇,而不識者乎。意者心聯情洽,尤當家譜之修現庚戍歲,爰及溯水烈村,沿溪山塘尾等處,睦族同修者,酌議樂助囊金,眾口相孚,襄成三修美舉,於是舉首事公祖家泰等同心協力,有志竟成。使百派源流燎如指掌,非孝子仁人,何能如斯之修,明乎自茲,譜成告竣,上可以定尊卑,下可以分老幼,繼述相承綿匕,瓜瓞蘭桂騰芳之望也,以是為敘雲。三十五世裔孫總理武痒生占榮敬書?宣統二年歲次庚戍孟冬月 谷旦 家訓八條 一孝父母孝為天經地義,前賢所共,遵順以怡色柔聲,今世偏難得,推原其故,天性既離,而人欲間之,誠於平旦之會,回思懷抱之初,誰則飢為哺,而寒為衣,啼則憂,而笑則喜,以至問疾和丸,延師授室其盡心竭力已。如此者,而顧以醇醪迷其性,美艷易其情,私取期三倍,小勇敵一人其虧體辱親與縱妻違訓,皆幽明所其殛者也。凡我族人務宜謹身節用,以報效勞,此天理之當然。而天道亦善還耳,可不慎與。一敬兄長家有諸父從兄,庭集龍文,玉樹和氣致祥,誰不謂然,但有賢遇,貧富遂生,傲隋欺陵,求如仲郢之敬,叔季江之從兄為法,當時而可傳後世者不多。覯耳惟隨行鷹行舉步,不忘曲禮,獨起食起持身常謹少儀、寧濃毋薄、寧卑勿亢,以情相洽,以分相循,此敬長之要道也,弟子識之。一務力農人生謀食在田,謀衣在桑,不耕則受綏,不織則受寒,古之聖帝親耕,皇后躬桑,雖敬以奉祀,實勸以率民耳,況衣食之利,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誠能夢覺黃鶯早鋤三春,桃雨盆繅自繭勤梭,五夜篝燈,則兔園書大,有蘭室羨盈,笥仰事俯,畜皆以耕織為豫也,其各勉之。一勤誦讀為學固從洒掃及應對,尤先器識後文章,負笈追隨潛心絳帳卸丸刻苦立志青燈,未得埋頭席上何妨畫粥,既能脫穎釜中不憚生魚器,識容天下自無致。?之車文章出人,群宜辭折腰之米,此宮牆之俊秀魏闕之台鉉,必由家塾黨庠為之基也。豈得以異端曲學而亂我真修乎。尚其?旃。一納錢糧赤埴、白墳、民田、固分中下。紫標、黃榜、國賦豈任後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