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與期望
民國六十五年春,宗弟整謀才疏學淺且人生尚待歷練之際,承蒙各位宗長不嫌棄,讓我接下了主任委員職務,一轉眼也已經過了二十寒暑,
在此期間宗弟及各委員代表們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全力以赴的精神推行各種會務,期謀我宗族之最大福利,也由於全體宗親的共同努力,合力經營,才能擁有今天的成果,全體宗親功不可沒。
自從祖先遷居來台已有兩百餘年歷史,宗族非常龐大,子孫滿天下,歷經數年蒐集及編修,族譜終能於今(八十五)年冬,得以順利付梓,
在此要感謝宗親踴躍的提供資料,尤其要感謝信雄先生及全體工作夥伴,不分晝夜不辭辛勞、整理、編篡,族譜才能誕生。
回憶當初興建公廳時,各委員、各房代表均全力協助,積極研討策劃,過程之困難,均能一一克服,終至於有了現在堂皇莊嚴,屬於我們家族的大公廳,在此除了感謝祖先之外,更是全體宗親大團結的表現,希望能傳承永遠,也希望我們承自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治家之美德,
能緬懷祖德,飲水思源,在個人工作崗位更加努力,發揚光大,使房房都能安居樂業,也是我們大家的期望。
主任委員 范整謀 于八十五年冬
重修族譜序
族譜對家族而言,猶如史書之於國家,一般史書所記載的,乃是歷代王朝:平民歷代祖先以族譜的形式記錄,使子孫明白出自何世系,所屬何宗支:追溯本源,雖然萬代而不亂:世系既明白,則彼此關係清楚無誤,經萬代仍井井有條,章法長存,一切歸功有譜可查。
追朔我范氏,源係出堯陶唐氏,受封劉氏,至商朝為唐杜氏,晉代時:士會公曾任晉國上卿,食薪俸於范,稱范氏武子,即為范氏始祖,
直至其長子士樊公救魯有功,世襲封衣食俸祿於范,即今之山東省范縣,稱范文子,依當時『以邑為氏』的習慣,傳下子孫姓范,延用至今此乃我范氏之由來。為維護家族歷史的完整,以桃園范氏大族譜,民國四十五出版之范八茂族譜及新竹范姓宗親會組織章程內資料等為校對,
列舉范氏族譜序,劉累氏源流考,范氏淵源沿革之用,希望千里親情一線牽,透過族譜的管道,發揮宗親的和睦,互助及團結,再想到修譜乃我後生晚輩應有的職責,只有自勉竭誠以赴,但求完功,我個人才疏識淺,完成的結果,只怕貽笑大方,所幸各房代表及各宗親多方支持,提供寶貴資料使我得以完成使命,衷心感謝大家,由此次修譜時間短促,參考資料有限,以致部份祖先之生辰與忌日調查欠祥,而且遺漏及繕誤,亦所難免,只希望宗親中有賢達之人,在日後加以補正,能將族譜做更完善的整理,族譜編修過程概略如此,希望有後繼之人校正,
是做此序。
十八世裔孫 范信雄 序
范八茂派下族譜
自我崙嶺開基原籍廣東省惠州陸豐縣吉康都崙嶺鄉田心埧人民,先祖特璽公夫婦於乾隆甲午戍十九年(西元一七五四)移居來台立業世代裔孫永遠安名字輩
特 作 天 朝 士 雲 良 秉 國 成 萬 載 昌 隆 茂 祥 開 振 家 聲
錄自舊族譜
范氏族譜序
嘗觀山有來龍,水有發源,木有根種,人有始祖分封之姓,即為一姓之宗族。古先帝王分封列國,因地取姓,蓋大有義存焉。意謂男女居室,人之天倫同姓不可以為婚,分封諸姓而取男女之婚配,則生育繁衍,而成一姓之宗族有來矣。由是有宗族,則先後之昭穆亦有房分之親疏,此天下百姓家之同制也,故吾嘗登名山大川祖詠聳拔,草木繁盛水源澄清,流派必遠,河嶽之長育如此。故人姓之祖宗貴顯,積德宏大,旗子孫番衍,億兆類應然也,粵稽吾姓自虞帝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封國於唐,周武王滅唐遷於社為杜伯,周殺杜伯,其子 權奔魯,生子輿為晉理官,為士氏四世,而為士民,食米於范,在晉主盟中夏封為范氏,魯襄公時有范宣子名自主居豫親盡孝,號為高平郡,係官音也,其大演派別遍刻天下諸藩,所居歷世理學顯官,不能盡述,越自周來戰國時,列國遊說之則有范蠡同范增諸公,名重書史,永為天下古今景仰思慕,固不能泯其
芳名,智勇謀謨也,迨自秦漢梁唐隋魏吳以後,其名德賢豪亦不能盡錄,及至宋朝則挺生文正公其人情性仁德,更有大焉者,其孝友宗族義惠親朋,則有實錄可考,顧家廣至田庄壹千畝,凡宗族親疏人等,有冠婚喪祭不能自給者,則輔助其事周濟其急,有古文義田記確有明訓可考而知也,握宋朝宰相生子純祐、純仁、純禮、純碎各官居翰林院,惟純仁字堯夫、職居宰相贈謚忠堂,其時承父命載麥二船,耀銀輸糧,適遇一清官家貧不能成葬,公將麥二船贈與助葬,將麥助葬之事仰稟文正公,前言未畢,公曰何不將麥助之,仁曰吾既贈矣,公喜而言曰,可見吾父子同心,據此亦有實錄可考。
當朝同僚稱之曰:大范老子,范雍先為延安師不及。小范老子胸有數萬甲兵,迄今名申甲第,多出文正公之苗喬,天潢一派也,積德之家,必有餘慶,誠哉是言也。
考我始祖原在江南蘇州吳縣,范蠡公知越王未可久事,及變姓為?夷子皮,泛江湖,後齊聘為宰相,家致千金,官居卿相,又名為陶朱公,彼赧王主范睢公,魏人,秦人大制諸侯,列國楚范增公,今部巢縣,年七十說梁曰陳勝,惟自立二世,帝故秦滅今君必立楚王為名,曾公、沛公,龍成五彩,
有天子氣概其志不在,增公知奪將軍天下為帥必沛公,范昆公持節捕盜作況命法,況沒其命知王賀之事,其後墜相,孝恆帝出滂公,字孟博,少厲清節,
黃瓊為清詔,使滂公攬權有澄清四海之志,守命髒污者,皆望風解印去,滂公汶在南陽為太守陶直匡之理,范宣子因叔向以祁承肯誣陷善良。世祖武皇帝
出范通公,濬曰卿當口不言平吳之事為維護將軍、仁宗皇帝范仲淹公,寧國府延之教生徒閤校書,范雍公以事貶令范仲淹公代之,夏兵相戒曰,小范老子數百萬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身為宰相范鎮公,字景仁,請立宗室天下之大公也,真宗養宗子於宮中天下之大慮也,為翰林學士,范純仁公上初親正,
范祖禹公下方覽庶政,必有人進言,純仁公不聽?,皇上賜墓碑,謚世濟忠宣。范仲公,祖禹之子,身居宰相,神宗皇帝出范 公,居官與異籍吳澄。
日 獨可方。范淵公當昭一品相,范華陽堯帝出時人皆是賢博之士,後周太子郭威於大埔縣灤州郡清溪族譜高平家譜記。
范氏譜序
古姓氏之誌,掌於史官,至五代時廢矣,而庶民大夫家各自為譜,夫者所以正元流昭穆辨尊卑,定親疏而考其家範也。苟譜之不立,乎世世遠年湮,
則昭穆親疏之不辨,至其子孫不知,先代之所自出,又豈能之尊祖敬宗之道哉。同邑灤州友人范莊公,一旦造予書舍,出其家族譜一篇,前書總圖後列名位行號,生娶卒葬之實徵文為序以弁其首,於是按其譜系則先堯孫劉累之後,食米於范,因此氏焉,考其受姓以來代多文人,春秋時范武子世為執政,位極上卿,蠡公為岳臣富號陶朱公,睢公相秦為宰相,增公相楚封亞夫,漢有滂公為輕詔史,梁有雲夫為吏部尚書,質公為宰相封魯公,
柏公為梁洲刺史,其間世代延革居之縣也,天勝四年范仲淹公為參政兼大學士待講後陞宰相。
淹公子諱純仁為右丞相,御贈墓碑曰世濟忠宣,其餘登顯著多散四方,不可勝數,然謂其同祖跨耀門第,原其所自皆高平范也,至其祖伯十郎公世居閩汀寧化石壁,因宋季鼎沸,避地來粵潮州府海陽縣見清溪山水之美,及風俗之淳逐立家焉,肇其立業修身積德,慶流後裔而後有今日之番衍繁盛也,
自作十郎公至此既十餘世矣,苟無譜以聯屬則本源之義,與夫尊祖敬宗之道,於無疆後人之子孫觀斯而視斯文孝悌之心猶然生矣,而辨昭穆別尊卑定親疏而考其家範,又思所以繩其組武其家聲,不可墜其緒也,故曰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功其小補,云云乎哉。
劉氏源流考
劉氏自炎漢之後,子孫散處於江南、徐州、山東、諸地、唐末黃巢之亂,有劉祥者,兄弟三人,避難出走,中途散失,祥獨奔至福建寧化縣,逐家於是傳十餘世,至宋之中葉,乃有開七者,因服官粵省東部,移加潮州,尋再遷居程鄉是為吳系劉氏入粵之始祖時,開七子廣傳,生十四子,其名上一字同冠以巨、下一字分為源、?、汌、淵、海、浪、漣、江、淮、河、漢、浩、深,是為了嶺東吾系,劉氏十四房之祖,而兄弟各隨最後服官所至就地開基啟族,
其子孫因此逐以繁銜於贛、閩、粵、三省、及湘、桂、黔,各省之間,故今嶺嶠劉氏,據各處族譜皆是十四房之雲,其世次亦班班可考焉。
范氏出春秋時隨會晉大夫時采於范,其後氏焉,其先出於唐虞時之劉累,故范氏與劉氏實同一祖,至隨會以其族丈秦後,復還晉,於是留秦者姓劉,歸晉者姓范,劉姓傳至劉邦,逐崛起而建漢朝,四百餘年帝王之業,范則在晉為卿大夫,後雖滅于智伯,而支分派,宗族日益番昌,楚有范蠡之相魏,有范睢之相秦,秦楚之際,屈巢有范增之佐項羽,漢晉之世外黃有范丹,金鄉有范式,征羌有范滂,順陽有范寧,西山有范長生,南鄉有范雲,及宋則華原有范寬,吳縣有范仲淹,范純仁父子,及范成大,足見范氏之世族,碩大華貴矣,其族輾轉而南徙入粵者,皆能恪守宗風,至潮陽范氏昌谷,已於晉時以郎官官于潮,而為潮州之古族,此又一派也。
杜氏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至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遷封杜伯子孫,世居杜城,為得姓之始,漢杜周以南陽豪族,徒茂陵始居京兆,故杜氏稱京兆郡,
代有聞人。
而唐代最多,詩人杜甫,宰相杜如嗨,杜悰,杜黃裳,其較著者也,後有徙居浙江一支,明宣德間,有杜寧者,以進士搨第第二人,其第三子可全,任官江西,子孫因而家焉,又明洪武二十四年,先有一支由江西來粵,分處於潮惠之間,復分衍各屬焉。
(錄自崇正同人系誘)